記者邱俊吉/台北報導
美國前總統拜登今晨傳出罹患攝護腺癌的消息,且已有骨轉移,震驚全球,對此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提醒,攝護腺癌已不是年長男性的專利,所有成人男性都應正視,且除非轉移到骨骼等部位,否則患者不容易感到痛,但不痛更危險,民眾要多注意。
張家銘提到,年齡、家族史與基因變異是攝護腺癌已知危險因子,包括BRCA1/2 、 TP53 等基因突變,皆與攝護腺癌高度關聯,而環境荷爾蒙干擾、肥胖、飲食失衡、缺乏運動等,也被多項研究證實具相關性。
▲拜登罹患晚期攝護腺癌,消息震驚全球。(圖/路透)
針對攝護腺,張家銘指出,其對於雄性、雌性荷爾蒙都很敏感,生活中常見塑膠容器、防火材料、農藥與清潔劑等,均可能釋放干擾內分泌的化學物質,形成攝護腺的潛在威脅,而男性荷爾蒙睪固酮常被視為「青春」的象徵,但自由睪固酮若過高,也被認為會提高風險。
張家銘寫道,根據研究,肥胖、慢性發炎都會提升攝護腺癌風險,故平常可適量攝取富含植化素的食物,特別是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、芥藍,與豆類、大蒜等,還有各種含維生素、Omega-6 脂肪酸的飲食,並維持理想體重、規律運動,同時盡量避免環境毒素,都能有效降低罹癌機率。
張家銘建議,每週最好有至少150分鐘中度運動,例如快走、游泳或打太極,有助調節荷爾蒙,並提升免疫功能,日常生活則要避免長期重複使用塑膠瓶,不使用含雙酚A產品,改用天然清潔用品,兼顧健康與環保。
此外,張家銘提到,只要在早期診確診,攝護腺癌治癒率超過9成,提醒有家族史或年過50歲者,最好每年定期接受 PSA 檢測與數位肛門指診(DRE),將可大幅提升早期發現率。
張家銘強調,許多男人不怕痛,但該怕的是「不痛時已悄悄發生」,不論是父親、丈夫或兒子,最好可彼此提醒攝護腺癌風險,使預防成為家庭日常。
讀者迴響